摘要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人才培养的成效.数字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双核驱动,三位一体,四项融合,五种技能"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
关键词:数字经漓;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价值
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阈,源头是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管理"的开设.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1989-1998年为起步阶段;1999-2011为兴起阶段;2012至今为广泛傅播阶段.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探索中,我国学者提出了很多创新人才培养范式的新思路,如:吴海波(2009)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16G"体系;朱焕辉(2012)对新兴的几种大学生创新创柴教育模式进行了总结;王恩德(2013)提出我圆大学要培养"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徐宇航(2021)提出,数字内容创作是典型的生成性学习活动,也是信息技能习得的最佳方式.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国外很多名校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都建有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高校课程设置礼也有很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社会上很多知名企业如微软,苹果公司,特斯拉等也为大学生提供多様化的实习条件.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规划十分完
善,澳大利亚在原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调整,应运而生了一系列模块化教材,日本很多高校把"产业社会舆人"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创业课程.
2016年,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路径被提出来;2017年舆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开始进入深入发展阶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向着更深层次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给予创新创业教育用数字内容创作推动学习方式重构的机遇.基于此,本文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问题,以期实现两方面的研究价值.一是理论价值:对于如何建立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创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切宝提高双创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双创教育的产教融合能力,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二是实践应用价值:
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的就业难度加大,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个扩展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变革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着范式提高教育实效,有利于促进就业.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学效果不佳
我国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缺乏完善系统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传统教学比重过高。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注重理论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与记忆,学生缺乏应用知识的经验,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对解决问题的兴趣,习惯于对答案的背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二是案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案例时效性不强、阐述吸引力不强、实用性不高等问题。
(二)毕业生创新创业实践效果不佳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尽管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在各种各様的国际竞赛中的获奖人数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但不可否认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很低,达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0%-30%.而且,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也不足1%.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实践经验不足[2].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为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应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其特点为“双核驱动、三位一体融合、四方协同、五维技能”,以保障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以下将详细阐述该范式中“双核驱动、三位一体融合、四方协同、五维技能”四个方面的具体改革思路与举措。
(1) 双核驱动
“双核驱动”是指案例开发与实践平台这两个核心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一,案例开发核心。组织学生在校内创业实践平台进行兼职工作,或到校外目标企业实习,要求他们按照规定的主题要求,访谈并记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通过学生自述整理案例的基本内容。其二,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编写案例,坚持通俗易懂、普及性强的原则,增强案例的趣味性。最后,通过搜索过去一年国内外发生的类似事件,对比和印证案例分析中的观点,提高时效性,确保案例教学与时俱进。通过高质量的案例教学,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的成效。其二,实践平台核心。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依托该平台开展创新活动、创业活动、职业培训等实践活动。
案例开发与实践平台这两个核心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促进:通过有效的案例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使其在实践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反之,学生在实践平台上取得的业务成果、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编写新案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案例开发与实践平台这两个核心之间的关系详见图1。

(2)三位一体融合
三位一体融合是指将课堂体验式教学、校内创业实践和校外企业实习三个层面相互衔接,形成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教学体系。
首先是课堂体验式教学。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校内创业实践。努力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例如,广西财经学院努力为校内创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并首创了“TSE”模式,即教师、学生和企业在创业实践中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充分的实践。相关学者也在探索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改进[4],以及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能力标准方面进行了一些新尝试[5],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第三是校外企业实习。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努力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包括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积累创新创业所需的实际工作经验。

图 2:三位一体系统的内部关系
(3)四项融合
四项融合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融合、业务操作与案例总结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拓展相融合、效果反馈与持续改进相融合。
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融合。重新梳理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实践内容占比至少提高 50%。二是业务操作与案例总结相融合。提高实践教学中业务操作的比重,运用商战沙盘模拟等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在模拟业务操作过程中,学生要详细记录全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撰写过程报告和反思。教师从中挑选优秀报告编写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案例质量。三是校内学习与校外拓展相融合。学生先跟随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业务操作,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教师挑选优秀学生推荐到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应企业进行实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其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让其在未来就业或创业少走弯路。四是效果反馈与持续改进相融合。根据既定教学目标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和改进,营造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投入的氛围和环境。
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业务操作与案例总结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拓展相结合、效果反馈与持续改进相结合,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如图 3 所示,分别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维度、方法维度、空间维度和评价维度,汇聚形成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这对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升中国高校素质教育质量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7]。

图3:四项融合的相互关系
(4)五重技能
为应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五项数字经济应用技能,培育他们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一,数据挖掘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爬虫等数据分析软件开展国内外市场调研的能力,提取创新创业所需的有用数据。其二,大数据分析技能。培养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并基于此开展产品推广及促销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盈利能力。其三,数字软件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熟练进行网站创建与维护、移动微网站以及 APP 开发与使用的能力。其四,职业拓展技能。鼓励学生获取与数字贸易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拓展 1+X 证书范围,以便在创新创业平台上具备强大的知识更新和职业拓展技能。其五,国际化数字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国际社交平台推广产品的能力。
数据挖掘技能、大数据分析技能、数字软件操作技能、职业拓展技能和国际化数字技能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代表了创新创业教育适应数字经济要求的五项新技能培养要求,构成了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下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全面具备这五项技能能够赋能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他们在数字经济社会创新创业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五项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4所示。

图4:五重技能的相互关系
最终,以培养“五重技能”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基础,以“四项融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维度,以“双核心驱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的驱动因素,以“三位一体融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运作方式(学习服务要求)
可以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范式。该范式的整体逻辑结构如图5所示

图 5: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的 逻辑结构
4. 结论
基于扎实的研究工作,本文提出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其特点为“双核驱动、三位一体融合、四维融通、五技锻造”。“双核驱动”是指以案例开发和实践平台为两个核心,推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位一体融合”是指课堂体验式教学、校内创业实践和校外企业实习三个层面的教学联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四维融通”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融合、业务运营与案例总结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拓展相融合、效果反馈与持续改进相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四个维度的融通。“五技锻造”是指培养数据挖掘技能、大数据分析技能、数字软件操作技能、职业拓展技能和国际化数字技能,锻造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新范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最终可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时代要求、掌握数字社会创新创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杨一帆,王塬媛
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分析
[J].经济研究导刊
,
2021(06):129-131.
[2]蔡印,孟威,贾东旭,当阈楝,逯家辉,刘.创新创业教育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4):78 - 80
[3]李莎.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0(24):77 - 78
[4]梁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完善建议[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12):159 - 161.
.[5]梁玉.地方本科高校金融类专业实践能力标准探索[J],教师,2019.09
[6]梁刚.论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J].创意与创新,2021,5(3):28 - 29.
[7]梁刚.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教学新模式探析[J].学生,家长,社会,2021(2):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