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产教融合政策落地与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成为衔接“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核心纽带。然而,当前部分基地存在建设投入盲目、运营成本高企、效益评估模糊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结合多所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案例,从成本管控的“分层采购、校企共担”路径,到效益转化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双维度,剖析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为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体系优化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案。

关键词: 产教融合;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实训基地;成本管控;效益转化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为何建、建什么

  • (一)政策要求与行业需求的双重倒逼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4年)》明确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为“面向中小微企业财务岗位群,培养具备账务处理、税务筹划、财务分析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随着金税四期上线、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加速,行业对人才的“实战能力”要求愈发迫切——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招聘财务岗位时,“能熟练操作金蝶软件”“有模拟报税经验”的求职者录用率较无实践经验者高42%。实训基地作为“仿真财务职场”,正是填补“学校教”与“企业用”差距的关键载体。

(二)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

不同于普通实验室,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需围绕“财税全流程”构建场景化教学空间,核心功能涵盖三大模块:一是基础账务实训,通过模拟企业真实业务(如采购付款、销售收款),让学生掌握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等基础技能;二是数字化财务实训,依托ERP系统、智能财税平台,训练学生发票识别、自动记账、一键报税等数字化操作能力;三是综合案例实训,引入中小企业真实财务案例(如制造业成本核算、商贸企业税务筹划),提升学生解决复杂财务问题的能力。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痛点:成本失控与效益虚化

(一)成本端:三类典型问题制约投入效率

1.硬件采购“贪大求全”

部分院校盲目追求“高配置”,如花费20万元采购高端财务服务器,却因学生实训仅需基础账务处理功能,设备使用率不足50%;还有院校忽视“软件后续成本”,采购正版财务软件后,因无力承担每年10%-15%的升级费用,导致软件版本落后,无法匹配企业现行财税政策。

2.运营成本“缺乏规划”

实训基地运营涉及师资培训、耗材补充、设备维护等持续投入,若缺乏规划易陷入“被动支出”。例如,某院校实训基地建成后,未提前安排教师参加软件厂商培训,导致实训课无法正常开展,额外花费5万元紧急培训;还有院校未与合作企业约定设备维护责任,设备故障后维修费用全部由院校承担,年均增加成本3万元。

3.成本分摊“主体单一”

多数实训基地建设依赖院校财政拨款,未引入企业资源,导致成本压力集中。调研显示,仅28%的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了“成本共担”机制,其余院校均面临“建设时投入大、运营后难维持”的困境。

(二)效益端:两类模糊认知影响价值转化

1. 效益评估“重数量轻质量”

不少院校以“开设实训课时数”“参与学生人数”作为核心指标,却忽视“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数据。例如,某院校实训基地年均开设实训课120课时,但学生初级会计资格证通过率仅提升1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实训内容与考证需求脱节。

2.社会服务“重形式轻实效”

部分院校虽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但仅停留在“企业参观”“专家讲座”等浅层合作,未激活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实际上,财务管理实训基地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代理记账、税务咨询等服务,既能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也能为基地带来收入反哺,而目前仅19%的基地实现这一功能。

二.破局路径:成本管控有方法,效益转化有策略

(一)成本管控:从“盲目投入”到“精准施策”

1.分层采购:按需求匹配资源

采用“核心设备保质量、辅助设备控成本”的策略:核心软件(如用友U8 Cloud、智能财税系统)采购正版企业级版本,确保实训内容与企业同步;辅助设备(如打印机、凭证装订机)可采购二手翻新设备,或与企业合作“设备捐赠”——某职业院校通过此方式,将实训基地硬件采购成本从80万元降至55万元,节约31%。

2.校企共担:分责分利降压力

与会计师事务所、中小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共建协议》,明确成本分摊责任:企业可投入财务软件授权、真实案例资源,院校提供场地与教学管理;软件升级、设备维护等费用按“院校60%、企业40%”分摊。某院校通过此模式,年均减少运营成本4.2万元,同时企业优先录用院校毕业生,实现“校企双赢”。

3. 动态核算:按项目分摊成本

建立“实训项目成本台账”, 设备折旧、软件费用按实训项目分摊(如“纳税申报实训”分摊税务模块的软件费用,“成本核算实训”分摊ERP系统的成本模块费用),明确各实训课程的成本标准,避免资源浪费。例如,某院校通过核算发现“财务分析实训”设备使用率仅30%,随即调整为“小班化教学+跨专业共享”,使用率提升至75%。

(二)效益转化:从“虚化评估”到“价值落地”

1. 人才培养效益:对接“课岗赛证”

将实训内容与“初级会计资格证”“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通过“实训+考证”提升学生竞争力。某院校实训基地引入“考证模拟系统”,学生初级会计资格证通过率从58%提升至82%;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赛项”,2023年获省级奖项3项,毕业生平均起薪较未参与实训者高20%。

2. 社会服务效益:激活“造血功能”

依托实训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代理记账、税务咨询”服务,由教师带队、学生参与,既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也为基地带来收入。某院校实训基地2023年为8家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获收入5.8万元,将30%用于设备更新,形成“投入-效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同时,为社会人员开展财务软件培训,年均收入3.6万元,补充运营成本。

三.结论

 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是“花钱买设备”的简单工程,而是“成本可控、效益可转化”的系统工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院校需跳出“重建设轻管理”的误区,通过分层采购、校企共担优化成本结构,通过对接“课岗赛证”、激活社会服务转化效益,让实训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实战型财务人才”的摇篮,为行业输送更多“能上岗、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 经济与管理科学, 2025.

【2】王迪.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 社会科学Ⅱ辑, 2025, 45-1388/g4s(7): 025.

【3】刘天仕. 产教融合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 经济与管理科学, 2025, (页码): 92-94.

[4] 姚国辉. 产教融合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Ⅱ辑, 2025.

【5】 潘海燕, 柳志.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控制[J]. 工程科技Ⅱ辑,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