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革,教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长期深耕教育领域,是钱学森教育思想的坚定践行者;作为《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践行终身学习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核心成员,深度参与前沿教育理论的实证研究与落地应用;基于对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深入研究与课题实践,首次系统引入并发展了以“智慧创新”为特色的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实践路径,首创“三师四教”导学法,为教育创新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框架。

在“内卷”与焦虑并存的时代,许多孩子仍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类陈旧格言的鞭策下苦苦挣扎。他们反复跌倒、不断受挫,不仅未能“走向成功”,反而一步步陷入自我否定、厌学弃学甚至抑郁焦虑的泥潭。是时候认清现实:失败从来不是成功的前提,盲目的苦熬更不是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是一场基于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与人性关怀的精细设计——其核心,正是“正确的重复”。

一、“失败崇拜”的陷阱:脑神经与心理的双重伤害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种充满幸存者偏差的浪漫想象。现代科学表明,失败若未经科学引导,其对儿童大脑与心理的伤害远超我们的认知: 其一,错误重复导致神经错误固化:人脑遵循“神经元一起激活,一起连接”的赫布定律。每一次练习——不管对错——都会强化相应的神经回路。反复失败而未加纠正,相当于在不断练习“如何更稳定地犯错”,最终形成难以更正的病根。 其二,持续失败引发“习得性无助”:当孩子反复努力却始终无法成功,大脑会启动心理保护机制:放弃尝试。压力激素皮质醇持续分泌,损害前额叶功能(负责专注与决策),强化杏仁核反应(触发恐惧与逃避)。学习,从此与痛苦划上等号。 这绝非坚韧,而是对孩子信任感与好奇心的系统性摧毁。教育,不应是一场痛苦的修行,而应是一次次成功体验的科学叠加。

二、何谓“正确的重复”?“三师四教”教学法的突破

打破困局的关键,在于将“重复”从盲目试错转变为精准高效的行为设计。李建革博士团队创立的“三师四教”高效能教学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它不再歌颂失败,而是借助科技与教育智慧,让“正确的重复”成为教学的核心:

1. AI智能拆解 + 60秒微模块教学。利用人工智能将知识点拆解为60秒即可学透的微单元,匹配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长(12分钟左右)与前额叶高效工作窗口(55–90秒),从根本上杜绝认知超载;每一个微步骤都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确保“小步子、快反馈、稳成功”。

2. 闭环反馈:即时阻断错误,强化正确神经通路。每完成一个微模块,系统立即提供测验与实践,错误被实时纠正,正确则得到强化;学习不再是“学→错→改”的漫长循环,而是“学→练→对→奖”的高效正向闭环。

3. 心脑合一:情感与认知协同发展。通过持续微成功的积累,激发大脑奖赏回路,使学习从“忍受”变为“享受”;情感系统与认知系统同步激活,形成“越学越自信,越自信越愿学”的良性循环。

4. 三师协同:个性化护航每一位学生。AI智能导师,负责精准推送与实时反馈,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成长导师(由教师转型),从“知识讲授者”变为“动力教练”,关注学习状态与成长规划;同伴导师,小组合作学习,以教促学,提升表达与协作能力。三者合力,减轻学习压力,消除挫败感,确保每个孩子总在“最近发展区”内安全、高效地前进——步步成功,时时被鼓励。

三、成果印证:从“厌学弃学”到“乐学会学”

数据是最有力的回应。传统课堂上,45分钟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吸收率不足40%;而采用“三师四教”模式后:知识吸收率提升至83%以上;长期记忆转化效率提高61%;学生焦虑情绪显著下降,学习动机持续增强。 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场教育价值观的重塑:教育的目标不是筛选“能忍受失败的人”,而是培养“能持续成功的人”。

四、结语:教育需要科学,而不是鸡汤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句话背后,往往隐藏着教育设计的懒惰与科学意识的缺失。 我们倡导的新理念是:“正确的重复才是成功之母”。它不否定挑战的价值,但坚决反对无谓的、重复的失败。它强调教育者应承担起责任——通过科学的方法设计路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功中建立信心,在鼓励中持续成长。 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智慧。让我们告别“失败哲学”,拥抱“成功科学”,助力每一个孩子走出焦虑、厌学的阴霾,在健康与自信中,走向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